当前位置:首页 > 看看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新蜀报》——重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发布日期:2019-03-05 11:05 来源: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新蜀报》是五四时期川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为少年中国学会重要成员的陈愚生创办。1921年2月1日,《新蜀报》创刊。陈愚生自任社长,刘泗英任主笔。馆址在重庆闹市区的商业场西三街,邻近票号、金店、当铺和汇聚的陕西街以及洋行集中的白象街。西三街则有裱背铺和香烟公司,相对比较清静。报馆是幢两楼一底的房子,楼下是营业处,编辑部在二楼,三楼是单身杂工的宿舍。每天新出的报纸,就贴在一楼外面,长长的一列,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

《新蜀报》办刊宗旨是宣传新文化。因此开办伊始,即“猛向最顽固、最腐臭的旧社会基址作不断的攻袭”。开办后仅三个月,就因为支持重庆学生抵制日货的爱国行动,谴责买办商人毒打学生,谴到军阀嫉恨,被勒令停刊改组。经多方斡旋,始得复刊。继任社长沈与白,经理宋南轩。复刊后的《新蜀报》基本秉持了办刊宗旨,以“为民喉舌”、“言论自由”自勉,发表了不少揭露黑暗社会、宣传新思想的稿件,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声誉。

1922年上半年,归国留法勤工俭学生陈毅、周钦岳先后被聘为该报编辑,陈毅和周钦岳均于当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者还是重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重庆团地委”)的书记。陈毅在《新蜀报》期间,发表了不少政论文章和文艺作品,终以触犯地方军阀,于1923年9月中旬被“礼送出川”。

1923年夏,肖楚女到《新蜀报》任主笔。肖楚女以《新蜀报》为阵地,以笔为武器,撰写了大量社论和评论。他的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斗争锋芒直指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积极反映民众的疾苦,将《新蜀报》带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其取向更加贴近下层民众。肖楚女的文章,笔锋犀利,文字流畅,深入浅出,生动感人,不仅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十分仰慕,广大商人、市民、店员、学徒也喜欢阅读,在群众中很有影响。为了引导青年走向革命,他在《新蜀报》上专门开辟“社会青年问答”专栏,解答青年们最为关注的读书、就业、婚姻、家庭等切身问题,诱导青年透过各种社会现象,认清社会制度才是所有问题的根本。《新蜀报》的影响由是更加扩大,发行量由原来500份猛增到10000份。在陈愚生、肖楚女、周钦岳等人的先后努力下,《新蜀报》成为重庆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开始后,《新蜀报》紧随时代步伐,团结在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左派省党部旗帜下,在中共重庆地委的领导下宣传国共合作,宣传三大政策,宣传北伐,积极配合重庆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革命力量掌握的重要舆论工具。国家主义是一种极其反动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潮,在四川和重庆的活动极为猖狂。在重庆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国家主义进行的多次较量中,《新蜀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26年6月2日,《新蜀报》在报道前一天国民党左派省党部发起在打枪坝召开“五卅”周年纪念大会的消息中,对国家主义派控制的二女师和联中未能参加表示遗憾,两校国家主义派骨干分子竟带领一些学生冲入《新蜀报》社,将总编辑周钦岳扭出游街,并进行人身侮辱。事后,在中共重庆地委的领导下,新闻界立即成立“新闻界雪耻后援会”,以《新蜀报》为首,全川报界纷纷响应,全川各界群众一致声讨国家主义派,形成了很大的声势。最后以国家主义派众叛亲离,彻底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