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看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权威解读2019重庆经济发展,这几篇理论文章值得一读

发布日期:2019-01-23 14:46 来源:理论头条

微信图片_20190304142655

▲1月23日《重庆日报》第4版

贯彻落实“八字方针”

深入推进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彭国川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中央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新论断,特别要对标对表“八字方针”的科学内涵、内在逻辑和具体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学评估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

近年来,重庆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主动把握供给需求规律,破解供给结构难题,成效明显。但是,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约依然存在,必须正视矛盾与困难,抓住环境变化中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大力破除无效供给,为优质产能腾挪空间。有效化解船舶、煤矿等过剩产能,推进商投集团、粮食集团、能源集团、化医集团等优化重组,实施房地产市场系统调控和超前调控,有效管控各类金融风险。二是切实增加有效供给,培育发展新动能。实施大数据智能化助推工业转型,民生、交通、旅游等领域智能化应用不断拓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加快培育农业特色产业。三是实施创新驱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新增科技型企业4300家,引进高校和企业高端研发平台和资源,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培育创新平台,持续改善创新环境,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四是综合施策降低企业成本,减轻实体经济负担;聚焦基础设施、精准扶贫、环境整治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精准发力,补齐发展短板。

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存在短板。一是基础设施短板较为突出。目前,高铁建设进度滞后,对外通道建设不足;水利设施欠账较大,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二是动能转换亟待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不足1/4,尚未形成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力增长点;传统产业智能化水平不高,核心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集成能力不足。三是创新短板仍然突出。我市R&D投入只有1.95%,研发创新平台偏少,高端要素资源平台紧缺;研发型企业不多,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仅占全国总数的1.48%,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15.7%、有研发活动的仅占28.5%;高端创新资源、高层次创新人才总量不足。四是实体经济负担依然较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企业普遍税费负担仍然偏重。

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科技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我国完全可以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市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实现在智能终端、物联网、汽车电子、智能制造、仪器仪表和5G通信等“5+1”领域的创新带来了新机遇。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机遇。中央推出1600多项改革事项释放制度红利,“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拓展新空间,为我市深度融入全球贸易、投融资、服务体系,以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了新机遇。三是加快绿色发展的重大机遇。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重庆以“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为目标,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就能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建成绿色经济体系。四是加强宏观政策调控的机遇。中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为我市补短板、强弱项、促转型带来了新机遇。

以“八字方针”为根本遵循,深化重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八字方针”落实到我市,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聚焦“高质量”,发力“供给侧”,推动“智能化”,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八项行动计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高质量发展。

着力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一是有效破除无效产能。科学把握化解过剩产能的节奏和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僵尸企业”处置力度,对有市场、有前景、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区别对待,通过实施战略重组等方式使其重获新生。二是加大“降本增效”力度,把“涉企减负30条”等政策落到实处,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用工成本和企业用能成本。三是强化补短板。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深入实施脱贫脱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等补短板四大工程,提升教育、医疗等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一是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加快推进“多证合一”“多规合一”改革,实施“包容监管”,压缩前置审批,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等,降低制度性成本。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坚决打破“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等方面打造公平竞争环境。四是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加强立法保障,保护企业家人身财产权利和企业合法权益。五是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着力解决民营经济融资、办事、创新、维权难题,尽快缓解“负担重”等瓶颈。

着力提升产业链水平。一是培育智能化产业。着力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超算、软件服务、物联网、汽车电子、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培育智能产业集群。二是要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安排资金链,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巩固提升汽车、电子制造两大支柱产业和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智能化转型。三是实施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在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环境、军民融合发展上取得新突破。特别是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制度创新优势,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加大科技投入,重点突破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抢占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四是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相融。

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一是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优化劳动力市场、土地流通等方面制度安排,优化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供给结构,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精准调控房地产市场,保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二是完善地方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积极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动地方金融机构信贷资源向中小企业倾斜,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三是要创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和标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规划城乡同步、政策城乡普惠、管理城乡统筹和服务城乡均等。四是围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做强开放平台、畅通开放通道,依托国内外两个市场,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

落实“六稳”是促进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党委委员、副主任 冉红

面对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要求继续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工作。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结合重庆实际,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评估我市经济潜在风险的基础上,厘清“稳”的主要着力点,统筹实施三大政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科学分析重庆“六稳”面临的形势

总的来看,2018年全市经济稳中向好,稳的格局在巩固,转的势能在积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市经济仍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六稳”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外贸出口存在变数。新形势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势力抬头,打破了全球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平衡格局,加上全球增长预期下调,金融存在超预期收紧可能,我国外需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结合重庆实际看,2018年重庆出口增长超预期,前11个月出口增速比全国高12.7个百分点。但不排除前期因“抢单出口”形成透支性增长的可能。加上我市开放型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外贸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机电产品,2018年1-11月,全市机电产品出口2715亿元,占同期外贸出口总额的比例超过80%。这种单一的出口经济,更易受国际经贸规则变动冲击。如2018年4季度,我市工业出口订单指数较上年同期下降4.2个百分点,工业出口初现下滑苗头,外贸增长不确定性较大。

投资支撑经济增长基础不牢。从重庆来看,2018年1-11月,重庆市制造业投资增速为5.1%,较上年同期下滑4.1个百分点,较全国平均水平低4.4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增速虽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但较上年同期水平大幅下滑6.4个百分点。此外,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同比下滑2.0%,且持续5个月负增长。民间投资受经济疲软、企业盈利能力下滑、资金回笼难等多因素影响,企业投资扩产意愿不高,民间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投资支撑经济增长基础不牢,将加大经济下滑风险。

实体企业成本和资金压力依然较大。从重庆来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成本上升压力。当前原材料、用工、物流运输成本仍在上涨,尽管增幅有所下降,但相比之下,受市场需求、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企业收入增速下降幅度更大,单位产品成本上升,成本压力加大。此外社保新规全面实施,考虑到未来足额缴纳社保,企业用工成本进一步上行。二是资金压力。2018年下半年,人民银行出台“几家抬”“三支箭”政策组合,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也通过支持扩大信贷投放、疏通政策传导“梗阻”等措施,我市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情况有所改善。但如何为实体企业减负,改善经营环境,增强企业自身“造血”能力,面临多方考验。

着力破解重庆“六稳”中的主要矛盾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应把落实中央“六稳”要求与重庆实际相结合,找准着力点,抓住重庆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平衡好短期需求管理与结构性改革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落实“六稳”要求,当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核心在于保增长。工业是重庆立市之本,近10年来的工业对全市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60%以上,因此,稳增长核心在于稳工业,“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经济强”。但2018年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全市工业面临有所未有的压力,迫切需要通过扩内需、稳外需,支持全市“6+1”支柱产业发展,尤其是加大对汽车制造业和电子制造业的投资力度,促进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水平上,进而带动就业稳定。

关键在于稳金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一方面,金融供给要与实体经济转型相适应。要更加注重结构性金融供给,加大对经济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及时向市场补充流动性,为经济平稳运行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另一方面,要坚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在清理地方隐性债务和房地产调控过程中,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既要满足政府平台和房企合理融资需求,又要避免平台债务风险和高杠杆房企信用违约风险向金融领域蔓延,避免引发处置风险的风险。

根本在于促改革。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要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就必须长期坚持改革不动摇,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区域经济体系。

统筹用好三大政策,促进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

落实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当前重庆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除了外部因素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来协调解决外,地方需要充分利用财政政策拉动经济传导链条短、见效快、力度强的特点,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发力:一是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合理规划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优先支持在建项目和重点项目建设,集中财力办大事,发挥对社会投资示范带动效应;同时减少可市场化的基建项目支出,扩大教育、医疗、环保、扶贫等公共领域的支出,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二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增强社会发展信心,刺激生产和消费。同时,逐步推动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减少税制中存在的扭曲效应,使增值税成为真正对企业“中性”的税收。

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首要的是发挥好总量调控功能,注重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优先支持全市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同时做好科技、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和关键领域的金融服务。二是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精准施策,继续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增强民营、小微企业财务可持续性,帮助其尽快恢复“造血”功能。三是把握资管新规政策执行力度和节奏,有序化解影子银行风险。同时,在压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方面,不搞“一刀切”,支持地方政府平台合理融资需求,避免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

落实好功能性产业政策。积极配套功能性产业政策,建立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机制,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营造公平有序的自由竞争秩序,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一是完善市场规则,通过健全市场准入、行业监管相关制度,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营商环境,调动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二是鼓励创新,引导企业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三是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尽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国企活力。

大力推动大数据智能化集群发展

□重庆邮电大学教授、巴渝学者 万晓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庆,更需抓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培育和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智能产业集群,实现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的发展目标。

我市大数据智能化集群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借鉴

重庆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在经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不够、成本高等问题,加快智能化改造和集群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

大数据智能化集群发展态势良好。一是智能优势产业体系初步构建,智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二是以两江新区为核心的开放平台体系已构建完成,智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拓展。三是行政村光纤和4G全覆盖,网络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四是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深入推进,交通、教育、政务等领域初步实现智能化。五是人脸识别、新一代国产云计算操作系统、半导体级硅片等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六是地处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奠定了我市大数据智能化产业集群的区位优势。

大数据智能化集群发展挑战不断。一是智能化发展急需一批理论深、业务强、经验多、善创新的专业和复合人才。二是全要素、全天候、高质量、强智能的IPV6网络支撑体系尚未建设完成。三是我市R&D投入力度不够,高新技术主体企业较少,技术与应用创新要素需加速集聚。四是区域同质化竞争严重,开放型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亟待优化,对外开放合作深度和广度尚需加强。五是大数据智能化发展和产业集群过程中的支撑政策体系尚待完善。

大数据智能化集群发展经验借鉴。从国际上看,美国拥有微软、英特尔、苹果、IBM等智能基础型企业;德国充分借助“工业4.0”战略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入融合于工业、交通、能源等领域;英国立足国家科研领先优势鼓励高校科研人员持续攻关人工智能技术;韩国基于半导体、智能手机等产业加快推进智能化转型。从国内智能化发展来看,贵阳着力推动大数据处理加工交易,推动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杭州依托电商生态圈培育专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商,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西安充分发挥硬科技的产业化潜力,促进“硬科技+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海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集中力量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我市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基础层进行布局的策略,以及“贵阳大数据”“杭州互联网”“西安硬科技”“上海高端装备制造”等城市产业集群品牌的重要经验,打造“重庆智能化”这一城市品牌。

大数据智能化集群发展的布局与重点任务

重庆推动大数据智能化集群发展,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这个重点,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产品市场化,引进高新技术和人才,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发展布局上,坚持实施“一心五翼”的计划,即以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为“核心”,带动北碚和沙坪坝“基础集成设备翼”,渝北和江北“汽车硬件生产翼”,渝中和大渡口“民生服务应用翼”,南岸和巴南“技术创新驱动翼”,九龙坡“高端装备制造翼”协调发展,促进十二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力争到2020年,智能化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智能感知、智能超算等领域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智能硬件和软件取得标志性成果,人机交互、智能终端等领域应用创新产品全面推广。

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产业集群发展重点任务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以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为中心,依托国家级智能产业集聚区和智能园区,力争三年内培育和引进10家以上国内领先的智能产业龙头企业,聚集1000家以上智能产业开发、应用和服务企业。第二,围绕智能感知、人机交互等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发展需求,突破知识自动获取和智能决策技术,突破优化无人系统核心感知技术,完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第三,推动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产品研发应用,形成智能机器人标准体系,构建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体系,建成高效共享便捷智能服务体系。第四,以“一心五翼”为圆心,打造具有全方位竞争力的智能产业集群,带动全市产业升级,实现7500亿元智能产业规模。

大数据智能化集群发展的实施路径

借助“鸿雁计划”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大奖励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实践和运营管理的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围绕智能产业集群重点任务,高度重视和积极建设重庆大学的智能测控、重庆邮电大学的人工智能、重庆理工大学的装备制造、重庆医科大学的智慧医疗等为代表的15所高校43个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为我市人才需求提供基础保障。推动校企共建合作项目,让高校成为大数据智能化的实验场所、人才高地、科技高地,实现校内人才和创新资源整合,完善本土人才汇聚与培养,引领和支撑我市建设国家重要的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基地。

实施智能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以国家工业互联网战略国家顶级节点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5G和IPV6环形高速互联网结构布局。积极布局5G规模组网及应用示范工程。依托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转运中心建设目标,推动通往全球主要城市的航线网、北上广等地的“米”字形高铁网、主城9区的轻轨网、各区县的高速公路网等交通设施建设。优化智能化发展环境,协同推进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重点领域技术研发,推广先进运营理念,完善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智能化技术供给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政府对产业研发费用的补贴。发挥引进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引领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应用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提升我市智能化产业集群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创新能力。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与智能化领先国家和区域间的合作。综合运用我市“1277”国家级开放平台体系,打造国际合作产业园,引领我市全域开放。通过每年的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吸引跨国企业来渝布展,在渝设立大数据、智能化研发机构、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智能化示范工厂。同时,通过交流合作,带领有“中国特色”“重庆特色”的智能化产品“走出去”,鼓励本市智能化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并购,海外市场拓展和内需消费的提升。

在资金、财政和税收方面出台专项政策,保障大数据智能产业集群发展。对招商引进的本地项目兑现相应优惠政策,成立风险担保基金为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研发、传统产业改造等企业提供金融支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智能化产业专项资金,扩大对相关企业的政府财政贴息。同时对智能化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企业、工作人员可实行降税或免税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研发、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