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实践幻灯片 > 正文

重庆荣昌河包报恩塔:古建密码

发布日期:2020-05-27 13:48 来源: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

重庆市荣昌区河包镇金凤山,林木蓊郁。

草木葱茏间,一座古塔,屹立于山顶。此塔名叫报恩塔——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据光绪年间《增修荣昌县志》记载,塔因所在古寺——报恩寺而得名,建于南宋绍兴二年,即公元1132年。

...

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河包报恩塔     摄影:张成杰

800多年前古寺香火鼎盛的场景,早已荡然无存。而报恩塔,依然保留着它当初的模样。

每件文物,都是活着的历史。报恩塔,也不例外。这座石质仿木空心楼阁式四方塔,坐落在素面台基之上,通高16米,共九层,层层上收,层层巧作精构。800多年前的建筑密码,就隐藏在这方古塔的一个个细微之处。

密码一:一斗三升

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特有的构建。河包报恩塔,每层塔檐下施以“一斗三升”形制的斗拱,或每朵独立开来,或相邻两朵间共用一升:一只“栌斗”为底,中为栱,栱上置三个升。判定这座古塔建造年代的“关键证据”,就隐藏其中。

...

一斗三升       摄影:张成杰

据考证,宋代一斗三升中的斗,都会向内凹,形成一定弧度,被称为斗幽。而到了明清时候,弧度消失,变为直线。“河包报恩塔的一斗三升,是宋代《营造法式》特定的一种文化形态,”重庆市文博文物研究员甘勇介绍,其中斗幽的高度,为整个斗的三分之一,这在《营造法式》中做了明确规定。“宋代的这一种斗拱,主要是起受力作用,而到了明清时期,斗拱的装饰作用越来越强。”甘勇介绍。

专家考证,河包报恩塔,严格遵循北宋《营造法式》建造。

《营造法式》,北宋建筑学家李诫编修,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土木建筑工程著作之一,对各种工程的尺度标准,均作了规定,类似于现代建筑工程的标准作法。

密码二:龙凤雀替

与其说报恩塔是一座石塔,不如说它是宋代木结构建筑的范本。除了一斗三升,宋代木作技艺的榫卯、阑额、普柏枋,在这座石塔上均完美展现。塔身二层起,塔檐与立柱之间的夹角处,雕刻有龙纹和凤纹。而这些图案,都大有来历。它们,被称为雀替,也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特色构件之一。

...

龙雀替   摄影:张成杰

...

凤雀替       摄影:张成杰

“雀替”,常用于大式建筑外檐额枋与柱相交处。河包报恩塔的雀替,也被称为龙凤雀替。浅浮雕龙凤图案,雕琢于红砂岩的塔身之上,虽历经800多年风雨,依然清晰如故。“宋代的雀替,也是起受力作用的,而到了明清时候,就转变成装饰作用了。”甘勇介绍。

密码三:蟠龙抱柱

报恩塔第一层塔身四角,分别有四根圆形角柱,饰以龙形高浮雕。这,在同类型、同年代的石塔中,非常少见。

...

蟠龙抱柱    摄影:张成杰

龙首、龙身、卷云纹、祥云纹,与石柱浑然一体,恍若天成,古代匠人的匠心和工艺,由此可见一斑。如果仔细辨别,你还会发现,这些龙都只有三爪。而这,也是断代的重要依据。甘勇介绍:“宋代的龙,都是以三爪型来表现的。而到了明清,龙爪就变成了五爪。”

未解之谜:古塔由来

虽然《增修荣昌县志》记载,报恩塔建于南宋绍兴二年,而从古塔的建筑细节,也可以断定此塔建于宋代。但为什么会建造这座塔,因为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我们只能从当地的传说,来寻觅一些踪迹。

...

河包报恩塔局部      摄影:张成杰

传说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在金兵即将攻入汴京之时,城中百姓纷纷出走以避战火。其中一部分,不远万里,一路跋涉,来到了金凤山附近。此时,他们得到了一个消息:在他们出走后不久,徽钦二帝就被虏北上,所幸康王赵构已经称帝,且已定都临安,改元绍兴。此时金兵已经退到长江以北,赵氏朝廷得以重新站稳脚跟。

这群南迁的老百姓,随即在金凤山下安顿下来。感念于上天对大宋社稷的眷顾,大家在安顿下来后不久,便筹措资金,在此地兴建报恩寺,同时建起了报恩塔。

传说,已经无法考证其真伪。报恩塔未解之谜,正待后人来解。

...

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河包报恩塔       摄影:张成杰

800余年风雨,斗拱、雀替还在,榫卯、蟠龙还在……这些隐藏在古塔中的建筑密码,为人们研究宋代木结构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800余年岁月,磨灭了曾经的古寺,唯余九级浮屠,屹立金凤山顶,坐看风云。

(作者: 张成杰  廖一)

(作者单位: 重庆市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