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上人家。董井琪 摄
绵延山峰深处,涓涓平定河水。平河乡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因“平定河”贯穿其中而得名。平河,谐音“平和”,有心平气和,修身养性之意。
为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近年来,平河乡以旅游业为第一产业,按照“高中低”三级地理优势布局产业发展,打造“山水融合、农旅并举、宜居宜业宜游新平河”,让全乡人民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峡谷瀑布。吴剑波 摄
依山傍水吃上旅游饭
平河乡地处小小三峡黄金旅游线路源头,与小三峡景区、当阳大峡谷、湖北神农架三个景区相连,与大昌古镇一脉相连。境内除小小三峡外,当阳大峡谷景区平河段集峡谷、溪流、瀑布、溶洞等风光于一体,山清水秀,景观独特,峡谷幽深狭长,两岸山峰奇趣盎然,还有让人流连忘返的峡谷激情第一漂流。
全乡境内还有著名的铁桥峡、童子峡、小石峡和秦王洞、观音岩、天宫堂、陶家祠堂等人文与自然相融的景观。
初夏的午夜,乡村农家静得出奇。摇一把蒲扇,一秒便入了梦乡。
每年夏天,史学国和媳妇儿在不到十平米的厨房里,既是大厨也是墩子,既是收银员也是服务员。“说来也是辛酸,空有一手厨艺,但因为没得本钱,门市是租的。”回想起十多年前开餐馆的情景,史学国直摇头,频频叹气。
史学国原是巫山县骡坪镇人,曾在湖北省从事餐饮四年。因妻子是平河乡陶湾村人,1996年,夫妻俩便在平河乡场镇租了一个小门市,开始卖面条。
“那时候,除了平河度假村,就只有我一家馆子,一到热天,游客多得坐不下,根本忙不过来。”史学国是平河乡场镇上第一个开餐馆的人。
早在二十几年前,因为小小三峡“AAAAA”金字招牌下的马渡河漂流,平河乡老老少少都来蹭“旅游饭”,就连街上卖炕洋芋的小商小贩也赶趟儿似的只往游客堆里钻,旅游产业带动平河经济嗖嗖往上蹿。
后来,随着旅游格局的改变,平河旅游进入萧条期。
直到2015年,“大九路”贯通了;2016年,平河漂流重新运营;中国•巫山当阳大峡谷国际户外运动挑战赛起点在平河……一个个项目、赛事活动为平河乡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借此,平河乡按照全县全域旅游的整体布局,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系列配套设施,修建沿河休闲步道,安装太阳能路灯,实施场镇房屋风貌改造,统一规范场镇店铺店牌。
史学国用自己多年攒下的积蓄建起了4层楼房,用来接待四面八方过来的游客。史学国说,前几年,他家开的“平河大酒店”生意还不算太旺。自从当阳大峡谷景区建好并开始举办体育赛事以后,前来漂流、自驾游的人就多了起来,生意又好了起来。“去年的收入很可观,一家人越干越有劲。”
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平河,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的群众也越来越多、腰包越来越鼓。
好山好水好风光,平河傍山而生,因水而起,犹如一颗温润的明珠在巫山北陲一隅享受着恬静安逸的生活。
龙潭赤子难忘家乡情
每个人都有一种家乡情结,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外打拼,并有一定成就的人,故乡的贫富,会时刻牵动着他们的神经。
今年46岁的石林俊是土生土长的龙潭村人。1993年,19岁的石林俊离家开始了打工闯荡之路。经人介绍,在深圳统一集团做一名普通的电子技术工人。凭着不服输、能吃苦、肯钻爱学习的劲头,石俊林从一名学徒,很快成长为部门经理,在2000年时,年收入达10万元。
2009年,时刻关注家乡发展的石林俊,为家乡捐款安装了路灯,修建了牌坊、凉亭。
“故乡留不住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在看过城市的繁华和乡村的凋敝后,石林俊决定回到家乡,让家乡成为“记得住乡愁、听得见乡音”的地方。
回到巫山,石林俊就在家照顾上学的孩子,村里的老党员、村民得知他回到巫山后,纷纷邀请他回村带领村民一起发展。看着村民如此信任自己,自己又怎能辜负村民,石林俊便回到龙潭村,当选为龙潭村村支部书记。
成为村支部书记后,这些问题每天都在石林俊脑子里转。“农村发展还是要从农村本身入手,不能脱离农村。”2016年,县上发出大力实施农村“三变改革”的号召,并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启动实施第一批改革试点村。石林俊抢抓机遇,通过争取,龙潭村成为市级“三变改革”试点村,率先完成产权制度改革。
经过深思熟虑后,石林俊提出龙潭村产业发展的思路,实施产业“三化”,即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多元化。通过整合龙潭村土地资源,全村规划种植脆李1600亩,并成立脆李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后期的市场销售服务。
目前,龙潭村的脆李果树长势良好,现已经进入挂果期,预计2020年收益150万元左右,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近几年,村集体经济产业在全县各乡镇蓬勃发展。石林俊开始有些坐不住了,龙潭村虽然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加上“三变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但是在村集体经济产业方面还是一片空白。
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龙潭村又发展蔬菜大棚150亩,打造集体鱼塘13口,投入鱼苗30000尾,龙潭村正阔步走进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富裕之路。后期,龙潭村还将探索垂钓、小水果采摘、民宿一体化发展的休闲观光农业,真正过上《诗经》中“民劳亦止,汔可小康”的美好日子。
蔬菜大棚。方丹 摄
八方找水助力产业兴
平河乡地处山区,高坡陡峡谷深,守着一条河,村民们一年四季却缺水吃。饮水都成问题,就不要说发展产业了。
全乡辖区共8个行政村,其中,朗子村、龙潭村、陶湾村缺水最为严重。接屋檐水吃,在房屋附近自挖水塘吃,几乎成了村民们吃水方式的普遍缩影。
“什么时候不缺水,能吃上放心水!”成了村民最迫切的愿望。
村民们的愿望,平河乡党委政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靠天吃水不能治本,为群众找水源才是根本。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平河乡党委政府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朗子村在8社(原庙堂乡)发现了一处水源,水质干净、水量充沛。2018年平河乡启动从新源引水直达朗子村的饮水管道建设项目,2019年初朗子村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
龙潭村从当阳乡玉灵村引入水源,并修建了一座标准化水厂。目前,龙潭村水厂已经稳定投入使用2年,有效解决周边村社4000余人的饮水问题。
而陶湾村在20公里外的竹贤乡发现了水源。由于水源不在本地,在与竹贤乡党委政府多次协商之后,当地政府同意引水到陶湾村。
如今,村民们彻底告别了缺水吃的日子。
有水,一切都活了。水引来了,平河乡产业发展有了根基、有了活力。
在龙潭村,村支部书记石林俊正在鱼塘边喂鱼。正是有了水,该村发展水产养殖项目30亩,投入鱼苗30000尾,年产值可预期40万元左右,带动村民发展350户。
“我们村的水库储存水量达2万立方,就算4个月不下雨,也可以保证全村2个月的用水。”石林俊说。
水来了,村民的思路也开阔起来,种脆李、柑橘,养山羊等,赚钱的门路越来越多。目前,全乡种植脆李5200亩、柑橘2200亩、核桃1000亩、蜜柚500亩。
平河乡正以培育休闲度假小镇和发展“巫山脆李”为重点,实现农旅结合、培育“一村一品”,打造平河特色,打响平河品牌,多渠道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作者: 方丹)
(作者单位: 巫山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