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微样本】联播观察:下转患者数量为上转近十倍,重庆这一医联体如何创新破局?
当前,重庆正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其中重要一环,关系民生福祉。今天的特别策划《改革微样本》,聚焦重庆两家医院所构建的紧密医联体。自成立以来,这一紧密医联体的下转患者数量是上转的近十倍,一改医联体的常见困局,多赢效应持续释放。
重医附一医院和建设医院,相隔仅1.5公里。去年10月,两所医院签署了医联体合作框架协议。建设医院的门口,很快挂上了一块新牌子:重医附一院建设医院。
重医附一院建设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余毅告诉记者,有十几位重医附一院的专家到建设医院来,其中派驻的有两个科室,还有柔性坐诊的一个科室,准备全托管的有一个科室。
重医附一院副院长何建国介绍;“同时把我们建设医院的医务人员,也免费送入我们医院进行进修学习。”
九龙坡居民陈相贤是紧密医联体的首批受益患者之一。前不久,他在建设医院被诊断为急性心梗,依托医联体绿色通道,他被第一时间转院到重医附一院。
重医附一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杨盛兰说:“绕行了急诊和CCU(心血管内科),直接到了手术室。他发病仅两小时以后,就血管再通了,这是非常高的一个效率。”
渡过急性期后,医生打算将老陈下转回建设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起初,老陈心存顾虑,得知有重医专家坐诊,才欣然接受。
急性心梗患者陈相贤说:“建设医院费用,比重医附一院是要低一些。”
采访中,一组数据引起记者注意:医联体正式运行后的5个月时间里,建设医院共上转患者63人,重医附一院共下转患者577人,下转数量接近上转数量的10倍,一改医联体中,病人“上转多、下转少”的常见局面。下转如何常态化?一般而言,通过医疗资源共享,可以解决下级医院能否接得住的能力问题,双向转诊的堵点,便聚焦在上级医院是否“愿意放”,因为,病人的转诊,关涉医院经济收益。重医附一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职责而言,推进分级诊疗,公立医院责无旁贷;从实际来看,医院肩负着打造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使命,下转患者更有利于医院的长远利益。 对此,他特别提到一个指标,CMI,这是国家对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CMI值越高,代表病例难度系数越大。
重医附一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罗勇表示;“要求的话,CMI值你必须要高,解决疑难杂症、急危重症难度系数大的这样一些病种;常见病或者是慢性病的话, CMI 值就比较低。危急重症就转到我们这儿来,相对轻一点的,病情轻一点的,处于恢复期、康复期的就转到那儿(建设医院)去。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会得到更好应用, 避免大医院虹吸普通病例或者基层医院盲目追求高难度手术这样一种现象,促进资源和病种的精准匹配。”
双向转诊的另一个堵点 ,在于患者是否愿意下转。记者了解到, 在下转的患者中,和老陈一样经历纠结的占大多数。一方面,基层医院能力还要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便捷的转诊系统建设也很必要。为此,重医附一院牵头建立了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减少转诊手续,实现患者信息的便捷共享。今年3月 ,两所医院还实现了号源池互联,患者可通过重医附一院挂号平台,预约附一院专家在建设医院坐诊的号源,将部分患者引流到建设医院。
市民说:“现在方便多了,我们离建设医院特别近。”
自紧密医联体推进以来,建设医院的主要指标也在九龙坡区属公立医院跃居首位,上下级医院双赢局面逐渐呈现。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人民健康,就是民生之本。进一步推动分级诊疗,既需要公立医院“姓公”的情怀,更需要探索可持续的利益共赢机制,从而引导各级医疗机构明晰角色、聚焦“主业”,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李臻 毛林涛 王祥 特约记者 胡源 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