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新使命 谱写新篇章】知识产权助力高质量发展 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94件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近年来,重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截至2024年底,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94件,同比增长超14%。

位于渝北区的再升科技,是一家深耕新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手握27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91项。国产大飞机C919所用的超细玻璃纤维“飞机棉”,就是由这家企业自主研发。不久前,企业又传来好消息,团队开发的一款核级高效过滤材料成功实现国产替代,并申请了相关专利。

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纤维研究设计院院长李志勇:“它的高精度低离子析出,可以满足0.45微米的非常高精度的要求,从玻纤滤材到非玻纤滤材的一个转换,是填补国内空白的,在国际上也是非常领先的。”

凭借硬核技术,企业订单不断全球化,知识产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在政府部门指导下,企业通过申请商标、专利等发展壮大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有了更大的底气。

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金明:“政府出台的高价值专利培育以及知识产权风险预警项目,不仅给了资金支持,也帮助我们更好地避免了侵权纠纷,进一步促进了我们科研创新的成果产出。”

渝北区市场监管局分管负责人蒋元福:“为市场主体提供专利检索、评估知识产权供需对接等公益性服务,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2024年质押融资金额高达7.95亿元,在重庆占比17.41%,位居第一。”

加快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高校也是重要一环。在重庆大学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专利技术以“权益约定”模式,由学校转让给研发团队,采用“先使用后付费”的方式,解决了科研团队的后顾之忧。位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的国测时栅公司,则由通用技术集团和重庆理工大学合作设立,前者以现金出资,后者以37项专利入股,快速实现了重庆理工大学原创纳米时栅技术在机床领域的转化应用。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丁军:“我们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为一体的创新全链条,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约2800项,转化金额达7.6亿元。”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邱冬阳:“今年我们招收全国首届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技术转移硕士,技术经纪人等紧缺人才,持续提升我市知识产权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市知识产权局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2.94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8.65件,分别同比增长14.8%和21%。去年,全市新增认定专利密集型产品118件,数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市组织54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盘点存量专利3.2万件,高校院所专利转让数量同比增长85.3%,专利许可数量同比增长574.7%。新增质押融资金额47.94亿元,同比增长153%。

市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大伟表示,今年将紧扣“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水平和服务质效,加快现代化新重庆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蔡强 杨旖 特约记者 郑颖聪)